日期: 游客,欢迎您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资源中心说课议课  

“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教学点评 刘岩
上传:管理员 来源:江苏教科研 点击数:8003次 更新时间:2017-4-14 0:08:38
当前网址:分享网址复制

连云港市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刘岩 

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感谢省教研室倪博士给我一个和全省同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一般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各位老师就着手进行中考复习的教学,本学期倪博士安排的“名师课堂”栏目播出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系列复习课,如及时雨一般为中考复习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这里深表感谢!

目前正是中考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这是学生考前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专题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的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由于复习课的课堂容量较大、课堂节奏快、时间紧,要求我们教师首先思考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如何针对复习主题,从繁多的知识中筛选出最优的复习内容。化学复习课的课型特点决定了上好化学复习课关键是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程度和思维的活跃性,影响着复习的有效性。因此复习课还要求我们教师围绕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组织活动等环节来设计教学活动。

有关“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一直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又是中考的热点,它的命题设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尽管通过多次练习,多次讲解,老师们还是发出学生怎么还出错的怨言和无奈。王瑶老师“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这节复习课从知识层面看,是灵活性强,有一定思维难度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从学生认知层面看,由于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容易对氢氧化钠和非金属氧化物、和盐类的反应产生“炒冷饭”的疲倦感,失去复习兴趣。本节课王老师改变复习模式,改原有的先复习总结碱的通性,再练习加深巩固的应试复习方式,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取了初中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复分解反应、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基础实验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氢氧化钠的变质为探究对象,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以问题带性质、以分析问题带方法指导、以解决问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了复习任务,将学生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做中学”。下面从三个主要方面对王老师的课进行评析。

(一)教学亮点评析

一、情境的创设—— 求实

化学复习课中情境的创设要“求实”,此处的“实”有两重涵义,一是指创

设真实的情境,二是指创设充实的情境。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创设一种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社会交互中建构知识或形成认知。本课王老师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实验考查时粗心的同学忘记将氢氧化钠溶液盖上橡皮塞”切入主题,派生出“敞口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检验是否变质、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如果变质,变质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角色,从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问题的设计——求新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就要从问题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任务或问题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我构建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本课王老师将熟悉的内容通过新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共设置了三个探究问题,每一个问题又设置一至两个实验探究活动。第一个问题是“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第二个问题是“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这两个问题是定性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第三个问题“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多少”是定量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在这三个探究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再次激发,整节课层次分明,内容充实,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观察时聚精会神,讨论时据理力争,计算时紧张有序,都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活动的组织——求全

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最有效、最能调动复习课课堂学习氛围的。复习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围绕一个“全”字展开,即活动的组织应面向学生的全体参与。本课王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全体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1.引导质疑讨论,让学生脑动

老师依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学习能力水平,为学生设计的若干个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完整、深刻的思维活动。整节课的结构表现为课的引入之后,学生的思维活动便环环相扣、连续不断。

第一个探究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有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这时教师提出用同样含有钡离子的氢氧化钡溶液能否代替氯化钡溶液的问题,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不能检验是否变质,而抓住实验目的的学生马上反对,由于产生沉淀现象,可以检验。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使用含有钡离子的试剂只要与碳酸钠作用产生沉淀即可达到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即检验是否存在碳酸钠,这样让知识在出错、思错、纠错中重新获得建构。

第二个探究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为了选择合适试剂,王老师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先提问“是否可以直接向样品中加入酚酞溶液?”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让学生由此理解 CO32-  0H-大量共存时要先检验 CO32-并完全除去后,再检验 0H-的原因。当学生设计了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的方案后,此时教师再次提出“能否用氢氧化钡代替氯化钡”的问题,由于有了探究问题一的铺垫,此时学生不难理解由于加入氢氧化钡带进了OH-,不管有没有剩余 NaOH,酚酞试液都能变红,所以不能达到目的;接着王老师联系探究问题一,检验碳酸钠时可用氯化钡溶液,也可用稀硫酸,那么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能否用稀硫酸除去碳酸钠?通过连续两个相似问题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实验方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验目的不同,则使用的试剂就不同,培养了学生合理选择、科学评价的能力。

第三个探究问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多少”。由于测定变质程度的过程涉及到试剂和仪器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所以能较好体现定量实验的“精确性”特点。相对于课本上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等定量实验,它更具综合性,并且与中考试题的题目类型相近,有利于学生掌握定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在这个环节,王老师把教学的重点锁定在测定烧碱样品各组分含量的两种方法——“气体法”、“沉淀法”这两种重要的定量测定方法,以学生能较为透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中涉及的原理、试剂和仪器选择等过程为目标。王老师考虑到学生在把握定量实验“精确性”问题上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设计时主要突出两个环节:一是学生通过分析烧碱样品成分,确定测定烧碱样品组分含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精确性”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试剂、仪器并不断改进完善。首先在确定实验原理时,对于学生设计的“气体法”,王老师首先赞许学生能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达到目的,随即指出该方法的不足:由于称量液体不便操作,自然过渡到采用称量固体质量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选择的实验原理和试剂来确定实验装置,先引导学生设计出称量反应前后盛碱石灰的干燥管质量差来确定气体质量。方案的不完善导致所测结果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在王老师的意料之中。接着引导学生寻找误差原因并优化实验方案。围绕如何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对结果造成影响及如何保证生成的二氧化碳都进入吸收剂,教师耐心点拨、引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完善的装置,在逻辑严密丝丝入扣的推理和穿插的小实验论证下,最终分析归纳出七种导致误差的可能原因,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效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能从实验原理、试剂和仪器的选择、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这几个方面认识了气体法和沉淀法的实验过程,了解了提高定量实验中精确性和误差分析的方法。当王老师呈现类似中考题时,学生对定量实验装置中各仪器及试剂的作用便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同时验证了这堂复习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探究,让学生手动

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重在思考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验探究的协助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始终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讨论,观察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推理,获得结论,同时积极引导、适时协助,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知识内化,使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实验前的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比较、优化,实验后的比较总结等均由学生合作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传统复习的“谈化学”“听化学”转变为“做化学”、“探究化学”。

3.注重表达交流,让学生口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抱怨:学生怎么连句整话都不会说?学生怎么总是写不完整?作为教师需要反思:是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是否认真地倾听、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学生的表达是否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发展学生语言的关键。本课王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实验前的方案设计、实验现象的描述解释,实验结论的比较总结等,采取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学生们大胆思考、大胆发言,焕发出主动的学习状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再教建议

下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供同行商榷。

1.一节好的化学课,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知识关联度高、课堂整体性强。因此结课也要精心处理,使教学留有余味。如授课结束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引发继续探究,体现本课的探究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

如针对“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问题:

    气体法中,选择稀硫酸好还是稀盐酸好?为什么?

    沉淀法中,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试剂使碳酸钠沉淀,有氢氧化钙、氯化钙、氢氧化钡和氯化钡,从精确性角度考虑,哪一种试剂更好?

    既然试剂瓶中的 NaOH已经变质,如何除去杂质?

当然,如果学生程度好,还可适当扩展知识面。如测定二氧化碳的量,既可以测定其质量,也可以测定其体积,让有兴趣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它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宏观现象进行符号表征,每个反应原理都及时让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再深入到化学现象的微观本质,如探究问题一和二,实质是让学生学会分别检验CO32-OH-的方法以及CO32-OH-大量共存时分别把两者检验出来的方法,探究问题三实质是离子的共存,利用不能与CO32-共存的离子将之转化为气体或沉淀来完成定量测定,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帮助学生体验化学的宏观、微观和符号的多重表征方法。

3.充分利用白板的直观性和易操作性,提高课堂效益。在探究问题三中的寻找误差环节,王老师利用自制的磁性仪器模型的组合完成所需要的实验装置,直观性很强,但课前准备模型费时,操作也不是特别方便。如果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提供的拖放、组合功能,用资源库中相应的仪器,只要用手指就可简单方便地模拟仪器的移动组合,达到方便直观的目的,比仪器模型要省时,能为分秒必争的课堂赢得一点时间。

4.注意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的收集。由于本课内容的特点,学科味较浓,教学时可结合为什么要探究烧碱变质的程度,探究烧碱纯度有什么意义,给学生简介氢氧化钠除了作为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化学品之外,在工业、化工、国防、机械、冶金等方面的用途极广,因此对其质量要求较高。而工业品烧碱由于生产过程的因素常含有少量碳酸钠等杂质,为满足不同需要,精确地测定产品的纯度及提纯就显得很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王瑶老师这节课的肤浅点评。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

下载地址
[请登陆会员下载]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朱清华 《九年级化学阶段性检测讲评》说课课件(名师课堂“基于大数据的讲评课教研”主题研讨) 下一篇:“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说课文稿
 
  友情链接
新疆教科院中学化学资源浙江省教研室中国教育部新疆教育厅化学资源网江苏教研室温州教育网
阿克苏化学网  主办单位:阿克苏地区高中化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阿克苏地区初中化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2016-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报送邮件:705182561@qq.com 电话:13057780019 浙ICP备16020322号 技术支持:拜城教育局电教办阿地力
 学术交流QQ群:421563336(注明学校+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