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游客,欢迎您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资源中心说课议课  

“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说课文稿
上传:管理员 来源:江苏教科研 点击数:7674次 更新时间:2017-4-14 0:05:43
当前网址:分享网址复制

江苏省滨海县     瑶    “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教学流程设计王瑶  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的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在教材78页增加了一道习题:同学们对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提出了三种假设: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这道习题,实际上是碱和盐性质的综合应用。3月份,参加市里中考复习研讨会,两位老师分别开设了《常见的碱》、《混合物中某一成分含量的测定》这两节课,课堂上两位老师都尽力尝试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月底,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的理化实验考查,暴露出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诸多缺陷。在这样一些背景下,我围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这个主题,设计了《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这节课。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是探究过程和知识结论的统一,学习科学的最有效方式是“做科学”。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模块,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活动,在于向未知发起挑战,利用人类的已知探究未知的领域。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发挥科学探究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突出作用。所以,“做科学”中的“做”更多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动上,而并不是简单的动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课程内容中的第一个一级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它包含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这节课中,我计划让学生达到如下标准: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中,各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活动方案;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并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最后还需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反思评价、寻找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有,药品仪器的选择和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学会使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根据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学习目标:1.能解释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灵活应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判断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懂得混合物中各成分定量分析的方法,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2.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3.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

      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并不陌生,但是,灵活应用这些性质去解决综合问题,则难度较大。学生比较习惯于被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擅长于知识的背诵或再现,而对于主动的发现问题则相对滞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但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设计出最优的实验验证方案并实施,显得非常困难。所以,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归纳出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所在。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分析和得出结论获得具体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分析和得出结论本质上就是思维方法的应用。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新课程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科学方法的培养。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科学研究与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途径,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科学方法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素养的需要。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灵活运用了问题讨论、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等多种“教”与“学”的科学方法的有机糅合。问题讨论,一般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得出结论,如本节课中,“氢氧化钠变质了多少”,即混合物中各成分质量分数的确定。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利用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启发引导,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如本节课中“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的探究。寓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法于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也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我用的最多的是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得出最佳方案并实施方案。整个过程有序有规律,是一个科学认识的过程,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努力挖掘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的学习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实践者和探究者,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益

因为我这节课的研讨主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课标》的具体要求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节课我始终注重灌输“科学”意识。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在PPT上展示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句话,虽然仅仅是打在PPT上,也没有组织学生一起阅读,但是我想同学在上课之前的那段时间,必然会自己看一遍,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不仅要学好学科基础知识,更要努力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这也达到了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初衷。另外,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我也一直渗透科学思想的精神陶冶,如引入课题后,我引用了达尔文的一句话“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发现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这句话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再次呈现,学生体味着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课堂总结环节,我跟学生共勉“一切推理都从观察和实验得来”“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这些话语的插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践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课堂导入时,为了尽快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渲染气氛,我选择了一个学生比较对味的话题:江苏卫视非常火爆的节目“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先生在该节目的开幕词是“我们要让科学流行起来”,上课起始,就让学生集体大声朗读这句话,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然后,我顺其自然:“是啊,科学流行。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解决问题。”

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环节,另一方面,也就跟学生交代了我这一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随后,我从学生刚刚经历过的理化实验考查着手。在理化实验考查中,不少学生都忙着按部就班完成考签上的实验步骤,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药品取用规范和试剂摆放,大部分同学都是等到实验结束了,才盖上试剂瓶塞。我就从这个学生自己的失误引出了话题:“是否对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影响?”学生容易写出相关的方程式,我也顺势引出了课题“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情景和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

《课标》明确指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探究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就是我PPT中的探究之旅的“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

第一环节是“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检验出碳酸钠的存在。这个探究过程我是全部放手给了学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亲历探究、观察思考、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内合作,圆满的完成了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应该是新世纪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

“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后自然引出“是否完全变质?”。这个环节对于学生相对难度较大,我便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是否可以直接加入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增加了“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这个实验,学生自然就得出结论:要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首先要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获得他以往不知道的知识,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强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新问题、探究新知识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表征思维,以感知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能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只有学生认为这是“真的”,才愿意接受。第二个层次,(2)在知道碳酸钠影响的情况下,请各小组设计方案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存在?有人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出发,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对相关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细化,更容易使新知识得到建构内化,从而达到知识积累、技能发展的目的。在“除去碳酸钠”这个环节,和探究1进行比较,提问:氯化钡是否可以用氢氧化钡代替?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提出:即使都是应用到碳酸钠的性质,但是由于实验目的的不同,对试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今后涉及到方案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考虑方案的合理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学会评价、合理选择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思维缜密。

大约用16分钟时间,定性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我创设了合理的探究问题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改变了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以实验为载体,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体验知识的生成。

在定性探究的基础上,我把探究课题的难度引入深化,就是我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探究氢氧化钠变质了多少?”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究的问题,我分层次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1)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相对比较复杂,我们暂且就认为氢氧化钠固体变质后只有碳酸钠固体。(2)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3)除了混合物固体质量外,我们聚焦在哪一种成分的质量测算上?(4)如何设计方案测算出碳酸钠的质量?(5)如何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6)动手试一试!(7)根据测试数据,计算结果。这些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这对于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个性、激励学生志趣、升华学生情感,作用是巨大的,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课堂气氛宽松和谐。

当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是从情景中产生的,只有从真实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才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和引导作用,才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发现误差比较大。我适时引导学生:“从我们的操作本身,从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等多方面去思考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引起误差的问题?”就是我PPT上的“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利用这个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尝试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对于这个真实情景的科学探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索本求源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享受着合作、自由、参与、探究的快乐,更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的喜悦!最后,利用一道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升华,学生始终都处在思维的兴奋点,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散思维能力、问题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自觉深化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我对这一节课也做了深刻反思。

1.没有依据科学探究的三个层次来设计和安排探究活动。3个层次依次为:观察记录表述;分析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和方案设计。我重视了后面2个方面,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功:观察记录和表述。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记录表述能力,才能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学情没有充分调研,事先预设不足。这节课涉及的实验操作应该不算复杂,包括液体的取用,滴管的使用,托盘天平的操作等。学生背诵注意点是头头是道,可是动手实践操作完全是两回事,把规范抛在脑后,手忙脚乱。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们小组的天平坏了,随变加多少砝码都没有反应,其实是他根本没有拿去天平下面的两个皮垫。因为事先没有预设充分,所以学生实验过程的掌控显得比较困难。

下载地址
[请登陆会员下载]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探究氢氧化钠的善变”教学点评 刘岩 下一篇:“铝的性质 ”教学的点评 张发新
 
  友情链接
新疆教科院中学化学资源浙江省教研室中国教育部新疆教育厅化学资源网江苏教研室温州教育网
阿克苏化学网  主办单位:阿克苏地区高中化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阿克苏地区初中化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2016-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报送邮件:705182561@qq.com 电话:13057780019 浙ICP备16020322号 技术支持:拜城教育局电教办阿地力
 学术交流QQ群:421563336(注明学校+名字)